在现代材料科学、制药、化工、食品、环境监测及纳米技术等领域,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是决定产品性能、稳定性与应用效果的关键参数之一。无论是药物的溶解速率、涂料的流变性能,还是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,都与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。为了精确测量这些微小颗粒的尺寸,颗粒粒径分析仪应运而生,成为科研与工业生产中“显微标尺”。一、什么是颗粒粒径分析仪?颗粒粒径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固体粉末、液体悬浮液或气溶胶中颗粒尺寸及其分布的精密仪器。它不仅能提供平均粒径(如D50)、粒径分布范围(如D10、D90)...
在制药粉体的均匀性检验、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、纳米材料研发的实验室里,一台精密仪器正悄然丈量着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维度——颗粒粒径分析仪。它不仅是现代工业的“质检官”,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“透视眼”,用数据揭示粉末、乳液、悬浮液中颗粒群体的隐秘分布规律,为产品质量与性能奠定科学基石。粒径分析仪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人类视觉极限,精准量化颗粒体系的物理特征:-粒径分布:揭示样本中不同尺寸颗粒的占比(如D10、D50、D90)-形貌特征(进阶功能):分析颗粒球形度、长径比等几何属性-分散状...
纳米颗粒跟踪分析(NTA)技术:外泌体表征的重要技术手段一、外泌体简介在复杂的生物系统中,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及功能表达均依赖于一类特殊的载体——外泌体。外泌体作为细胞外囊泡中重要的亚群,是直径约30-150纳米的膜性囊泡,其内部携载着蛋白质、核酸、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,在细胞间通讯网络中发挥关键作用(图1)。研究表明,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、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等途径支持肿瘤进展;神经元分泌的外泌体则参与神经信号传导调控及突触可塑性维持。这些研究的实现,均...
工程化外泌体双引擎:从293细胞平台到MSC修复使者的跨领域应用外泌体是直径30-150nm的膜性囊泡,承载母体细胞的蛋白质、核酸、脂质等生物分子,介导细胞间通讯。其天然生物相容性、跨屏障能力及可修饰性,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。工程化外泌体通过基因编辑、表面修饰、载荷包载等技术,赋予其靶向递送、功能强化等特性,突破天然外泌体的功能局限,在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精准调控潜力。一、293外泌体与MSC外泌体简介293外泌体:源于永生化人胚胎肾细胞系,其中以HEK293T细胞为典型代...
在纳米技术席卷全球的浪潮中,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已成为材料科学、生物医药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核心工具。它通过捕捉纳米级颗粒的微弱信号,精准解析粒径分布、Zeta电位等关键参数,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观测微观世界的窗口。一、技术原理:动态光散射的“粒子舞步”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的核心技术基于动态光散射(DLS)原理。当激光照射悬浮在液体中的纳米颗粒时,颗粒因布朗运动产生随机热运动,导致散射光强度随时间波动。小颗粒运动速度快,散射光波动剧烈;大颗粒则反之。通过高灵敏度探测器(如APD/P...
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是现代材料科学、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分析工具。它能够精确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、浓度以及表面特性,为纳米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。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散射技术,尤其是动态光散射(DLS)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(NTA)。1.动态光散射(DLS):DLS技术利用激光照射样品中的纳米颗粒,颗粒在液体中进行布朗运动时会散射激光。通过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测量散射光的强度波动,结合斯托克斯-爱因斯坦方程,可以计算出颗粒的流体力学直径...
在纳米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已成为科研与工业领域工具。它能够精确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、浓度以及表面电荷等参数,为材料科学、制药、环保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。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多样,常见的有动态光散射法(DLS)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(NTA)和库尔特原理等。以动态光散射法为例,当一束激光照射到悬浮在液体中的纳米颗粒时,颗粒会因布朗运动而使散射光信号随时间波动。通过分析这种波动,结合斯托克斯-爱因斯坦方程,可计算出颗粒的粒径。而纳米颗粒跟踪...
在城市雾霾的灰色帷幕下,在工厂排放的无形气流中,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威胁正悄然侵蚀着人类健康——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物(NPs)。面对这种传统监测设备难以捕捉的"隐形杀手",纳米颗粒物监测仪以其微观感知能力,构建起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的新防线。这场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革命,正在重塑人类对抗空气污染的认知边界。一、突破传统:纳米级颗粒的捕获之谜传统PM2.5监测仪的检测下限止步于2.5微米,而纳米颗粒物监测仪则通过三大技术创新实现尺寸突破:基于激光散射原理的设备可检测低至10nm的...